互动:
关联方及关联交易披露     陕妇基会37度女性关爱基金正式启动!     2017接力少年谊 共筑中国梦“牵手基金·天使计划之我是卖报的小行家”正式启动!     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信息公开管理制度     交通安全语音提示桩“童声语音”招募啦!     为家乡的事实孤儿们送去一个福气年!     关于开展“让母亲温暖过冬-我为家乡送礼物”公益活动的通知      携手同行,汇聚爱心帮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项目上线啦!     招募|爱心志愿者小分队招募啦!     招贤纳士|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招聘项目官员     我们搬家啦!     关于开展“‘你我行动 关爱妇儿’便民多媒体项目活动”的函     2014母亲节为贫困母亲捐赠“母亲邮包”正在进行中     基金会招聘出纳兼人事行政助理     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十四次会议     2元钱,温暖贫困母亲的心     感谢信-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致    
公益视点 当前位置:首页 → 新闻动态 → 公益视点
“一对一”助学最坏最低效?—百色助学网而论
字体大小: [大] [中] [小] 发布日期:[2015/8/24] 作者:[公益时报]
来源:[王会贤]

8月13日,百色助学网负责人王杰性侵幼女被捕。平时都在讨论如何防止女童被性侵的公益组织从业者们,对自己群体里出了这样的败类痛心疾首。一对一助学应不应该做?助学中间人怎样监督?怎样协调捐赠者和受助人?小编请了三位持不同观点的助学实践者,说说他们的想法。

PS:百色助学网已经不能打开,但王杰发布的募捐信息,仍然挂在施乐会的官网上。据了解,其助学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施乐会网站的募捐。去年年底,这家网站曾因向求助者收取高额置顶费饱受质疑。

污名化“一对一”资助为哪般?泛海公益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 谭红波

前两天百色助学网丑闻被爆出来之后,大家对“一对一”助学群起而攻之,说这种助学方式是“大爱无能”的表现;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等成本,但收效却十分低下,是“最低效”的公益;简单易行,专业性不强,是“最笨”、“最懒”的公益;容易使受助人养成依赖的习惯,所以是“最坏”的公益……如果说之前反对“一对一”助学的理由还不那么充分,那么百色助学网丑闻则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对证据——开展“一对一”助学的中间组织极容易不受约束,非法从中谋取利益。

看到大家如此同仇敌忾地数落而且贴了诸多标签,作为近十年的“一对一”助学组织者和参与者,我默默看着而不敢出声。而且发现很多“一对一”助学组织基本不参与这种争论,只是在继续坚持做自己的事,我觉得他们其实应该更知道这个项目的利弊得失,不过也许和我一样在内心深处惧怕这个“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”的时代。

“一对一”助学和其它很多公益项目一样,就是一个解决教育发展领域相关问题的公益项目。在实施过程中,肯定也会存在很多问题。比如寻找贫困学生、与资助者和受助者沟通等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;有些助学组织为了更加“有效”管理,给受助孩子提供反馈信模板;有些受助者形成“依赖”,直接与捐助人联系索要更多的帮助……这些都是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方案解决。但不能因为出现了这些问题,就否定这个项目。

有很多捐助人愿意支持并参与“一对一”助学,一方面因为参与门槛比较低,另外就是资金的去向可见、可控。诚信培养和建设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一段过程,尤其是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,不管来自政府还是市场或者第三部门,太多的不诚信使得这个社会的道德信用现状堪忧。重新建立起信任体系需要从一些简单的事情做起,公众的接受和容纳,公益慈善组织的专业规范都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。有些“一对一”助学组织就在长期稳定捐助人的支持和帮助下,逐步开展实施了诸如“一对一”心理陪伴、“教师培训”、“学生安全教育”等项目。

我觉得创新不一定是要否定之前的做法而去寻找新的做法,即使有些“百年老字号”的公益慈善组织,有的仍然还在做“一对一”助学。它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,说明不管是捐助人,还是受助人,也包括公益慈善组织,其实都有需求。作为回应社会需求的公益慈善组织,有责任和义务设计相应的项目去满足这种需求。这本身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,也就是说“一对一”助学本身不存在那么多是是非非。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用何种方法将这个项目管理得更加规范、有效,如何运用一些创新的思维去改进完善传统的手段。

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来用实际行动帮助“一对一”助学组织,寻找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。不仅公益圈包括社会公众都要对这个行业多一些包容和共存,只要不触及法律和道德禁忌,就应该用理解和接纳的心态鼓励其尝试和发展,至少不要随意去贴标签。而公益慈善组织自身要正视且不回避任何存在的问题,做好项目和机构的管理。社会公众尤其是与此直接相关的捐赠人,要对自己的捐赠行为负责,主动甄别募捐信息的真伪,不能因为几幅照片、几段煽情的文字,就一时冲动急于释放自己的爱心,一定“三思而后捐钱”;捐赠之后保持对所支持项目的适时关注,了解跟进项目的实施情况,盯紧资金的使用。如此才能既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,又推动公益慈善组织不断完善提高。

2013年,捐款缩水事件曾引发公众质疑

一对一助学成本太高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互助教育计划秘书长 党军

对于贫困学生,我不赞成直接给钱。钱能解决的问题其实有限。

目前我们除了做孤儿助养,还有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。以前曾经发生过“学生收到了很多资助款后,不愿见面、联系不上”的情况,现在我们做大学生资助,主要针对大三及以上学生,不是一对一助学,而是通过审核后,以发布读书或实习笔记获得100元捐款的方式进行捐助,还有读书奖和无息借款等。将大额捐助与学习、实习关联起来,并帮助学生联系公益机构等去实习,提高自身能力。捐赠人则可以加入助学读书会,推荐优秀贫困生,参加线下读书会活动,形成良性互动。项目管委会中有学生、捐赠人、志愿者代表,比较均衡。

不做一对一助学,是为了避免产生受助人与捐助人的依附,也避免因为捐赠人提出很多要求造成学生有很重的心理压力。以前我们也遇到过有人对学生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情况,警告后清退了。另外,一对一助学成本很高,假如有几千个孩子和相应的捐赠人,光沟通就很难完成,捐赠人的各种要求更加无法满足。多人接触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,继而引发矛盾。

助学项目要确保顺利进行,在制度、流程上必须公开透明,比如多渠道申请,提供多元畅通的沟通渠道。但这在特别偏僻的地方难以保障,捐助人本来就不一定有精力监督善款执行,在难以获得学生信息的情况下,更加难发挥监督作用。助学是比较复杂的事情,做得不好就容易出现空子。

百色助学网事件,在偏远地区不是孤例。他们通常控制着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域范围,当地心照不宣,外部对其了解不多。类似的助学机构或中间人,垄断资源,对外部公益机构要求其必须通过自己落地,对内则要求学生甚至可以威胁校长不能与捐赠方直接接触。

助学是个细致活儿青海彩门公益行动计划发起人 张明琪

直接的金钱资助好不好,这个不能简单地说赞不赞成,要根据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。在公益助学中,尤其一对一的救助中,一定要了解不同地域的实际状况。这么多年来国家、公益机构的救助大多是直接给钱,可有的父母并不一定会把钱用在孩子身上。从助学角度来看,我们当然更希望这些钱能够用在孩子本身,而不是他的家庭,我们不是在搞扶贫。

这么多年无论政府还是民间的救助,都给予了贫困孩子很多帮助,但没有考虑太多孩子自身的意愿。无论是悲情主义宣传或者其他方式,都要注意受助人的感受,尽量隐去孩子的隐私信息,考虑其尊严、人格,大张旗鼓的发放仪式,是对孩子的伤害,尤其是大一点、心理敏感的孩子。我们也可以把助学金转换成奖学金等激励的方式,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因为贫困,而是因为自身的努力得到了资助。让他在同学当中也留有尊严。或者探索设立爱心超市等等,这种工作一定要往细里做,花心思,也需要更多多元性的探索。

一对一的工作实际上是非常复杂和辛苦的。我不赞成捐赠人直接与孩子见面,也不建议视频。一线工作者都知道,对孩子家庭信息保护的不到位,会出现很多负面的问题,对捐赠人也会造成困扰。不仅捐助人可能提出各种要求,有时候孩子、家庭也会给捐赠人提出更多需求。所以,助学人员要做好双向引导和保密。受助者和捐赠人的沟通,我更倾向于文字上的,达到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进行心理陪伴的目的就好。

助学的中间人不单指个人,也包括助学机构。中间人,如果只是单一的执行者,初期可能很好,但很容易出现人情助学、腐败助学以及百色助学网的情况,所以一定要多元监督。我们一直在倡导成立家长委员会、校务委员会,包括团委、妇联等部门也需要发挥监督职能。再如壹基金对合作机构的第三方监督,是一个有效的探索。

百色助学网的问题,主要就是因为公开透明不够,缺乏有效监管。这是非常可耻的。我们希望媒体曝光犯罪行为,可能还有没被发现的,但同时希望传播正面案例,不要让公众对助学产生怀疑,影响对更多孩子的救助。